漫步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红砖小楼中,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公司”)的徽标格外醒目。“让天下没有难种的地”,公司门前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道出了企业使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6年前,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势头,怀揣着要在智慧农业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梦想,科芯公司创始人胡建龙带领他的团队入驻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并把公司总部从北京迁到了这里。从转型发展初期的艰难竭蹶、曲折探索,到如今成长为一家智慧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商,短短几年间,企业发展势如破竹。
走进科芯公司的办公楼,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推开一扇看似寻常的门,便置身于一座100平方米的“微缩版”温室大棚中,这里就是科芯“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实验室。尽管正值隆冬时节,大棚里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只见8排一人多高的架子上攀援着绿油油的藤蔓,色泽鲜亮、饱满诱人的西红柿犹如一个个小灯笼缀满枝头,这红绿相间的蓬勃景象在萧瑟的冬日里格外喜人。
“快尝尝我们的西红柿味道咋样。”胡建龙顺手从秧上摘下一颗给记者,笑着卖了个关子,“我们这西红柿不光品质好,还知冷知热、知渴知饿呢!”一口咬下去,果真汁水四溢、滋味浓郁,口感软糯翻沙,一股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瞬间弥漫舌尖。
但为啥说它“知冷知热、知渴知饿”呢?
见记者一脸疑惑,胡建龙指着挂在藤架上的白色方盒子、地上铺设的管线和不远处的几台仪器设备,揭开了“谜底”。“这是我们的惠农版Ⅰ代室内气象站,可别小看它,这里面的传感器能够精准监测大棚里的温、光、水、气、肥等关键农业生产要素的数据。整个大棚运用的正是我们一整套的AIPA技术体系,有了这些,西红柿啥时候该浇水、施肥,啥时候该通风、加强光照,不是由农技师或者农民说了算,而是西红柿自己说了算。”
顺着胡建龙的视线,记者注意到在墙上的“AIPA物联网温室数显系统”液晶屏上,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等数据一目了然。
“你看,地上的输送管连接着那边盛放水肥一体营养液的几个罐体,当蔬菜瓜果需要水分和营养补给时,传感器就会将信息上传到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反向指导设备给有需要的作物浇水补养,进行通风散热、调节光照。”
这项技术是以大数据采集和农业种植模型为基础,对田间地头做精细化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这样无论是育苗、定植、水肥管理,还是光照、采收、品控等全链条生产环节,都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这套系统,不仅能够精准实现节水控肥,还可以降低人力投入,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大幅提高。经过他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记者恍然大悟。
一聊起设施农业与茄果类蔬菜种植的话题,胡建龙头头是道,其实他并非农学专业出身,大学里读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在投身智慧农业领域前,芯片应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研究才是他的老本行。
这个从山西晋中太谷县走出来的农家娃,打小就在田里跑、泥里滚。吃过种地的苦,也深知农民的艰辛,胡建龙对农业和土地始终有着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怀。大学毕业后,积累了几年芯片技术推广与销售工作经验的他,见证了国产芯片行业的崛起,2014年毅然辞职创业,在北京成立了科芯,当时重点着眼于科技装备芯片、物联网、边缘计算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那时候回老家探亲,乡亲们都好奇我在城里做啥呢,我就简单给他们讲芯片和物联网是干啥的。他们虽说听不太懂,但都觉着挺厉害的,问我能不能给种地帮上忙,这一下子给了我启发。”胡建龙回忆道。
眼见着农村的传统耕种方式依然落后,愿意留在家乡耕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父辈们却日渐老去,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种地经验越来越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制约,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迫切希望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帮农民改变现状。
2016年,胡建龙偶然间接触到灌溉领域,他就先从用物联网手段解决远程控制问题入手,这也是农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手段。最初,他和团队研制出了一款通过手机扫码就能自动给农作物浇水的阀控器,但当时在北京的应用场景并不丰富。
2018年,瞅准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胡建龙抓住机遇,把科芯总部迁到了天津。此后,在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宁车沽绿郡农业种植养殖基地,他们与当地共同建立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阀控器到传感器再到水肥一体化农用设施,科芯公司把越来越多“黑科技”应用到田间地头。
企业在拓展新领域、驶入新赛道之初,却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难题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位“80后”企业掌舵人也一度感到困顿和迷茫。
就在这时,一个温暖的声音让胡建龙重拾信心,坚定了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决心——
2019年1月17日,这个让他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科芯公司是进行现场展示的企业中唯一的一家农业科技企业。“总书记说,‘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这句话一下就说到了我心坎里,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建龙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也是在这一年,科芯公司在国内首次提出“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的概念,按照六大学科专业化运营,即“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智能设施装备研发中心、作物生长算法研究中心、作物表型机理研究中心、农田水利灌排设计中心、劳动力成本优化中心”,对农业园区进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由于拥有独立自主的研发团队、芯片技术以及核心算法,科芯公司顺利研发出了“AIPA”操作系统,并不断推动系统升级,目前,已申和在申的知识产权数量超过100项,该系统已成功应用至全国100多个项目基地,为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简单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农民真正想用、好用、用得起的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通过精准种植、科学预测,实现订单式标准化农业生产,让物联网技术实实在在用于增加农民收入。”
胡建龙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我们从事的这项事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既需要我们做芯片和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尖兵’,也需要我们成为知农情、懂农技的‘科芯人’。只有这样,才能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落地设施农业生产领域,真正为广大农民服务。”
正是基于这份初心,胡建龙和他的研发团队常常花大量时间“泡”在种植养殖基地的大棚里,与农作物“交心”。从发现问题,到研究解决,再把成果带回大棚进行改进和转化,这个过程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公司还专门把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词整理总结出来,组织员工学习研讨、深入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在一楼的企业文化展厅内,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土壤采样标本陈列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层次分明、质地和颜色不一的土壤,来自于全国各地与科芯合作的智慧农业项目基地,它们时刻提醒着“科芯人”要回归田野、学以致用,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应用到广袤大地上。
锚定农业现代化,孕育农科新成果,在“科芯人”坚持不懈的创新探索下,近两年来,科芯公司在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方面不断收获新的成果:他们与西青区精武镇联合打造的3400亩设施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园区于2023年3月正式启动运营,未来这里将成为人才孵化、种业研发试种、科研课题承接、劳动科普教育的大本营;他们在滨海新区北塘街道宁车沽建成200亩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了现代都市型农业高标准样板的功能展示;在山东日照岚山区打造的3万平方米茶叶种质资源圃,通过技术提升满足了全国各地优秀茶叶种树在山东可正常生长的需求,实现了茶叶的全产业链发展……
来津5年多,科芯公司从最初的6人团队发展到32人,研发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半数以上,年营业收入从10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市场覆盖京津冀晋鲁豫等地。
2023年1月,由科芯公司发起、天津经开区管委会批准注册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芯数字农业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汇集了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以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在涉农领域中的融合创新和转化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打造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目标为导向,开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应用转化,使其成为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不断驱动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的成果转移和科技进步。
就在前不久,科芯公司凭借“AIPA”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成功入选“2023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胡建龙本人也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这些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科芯研发成果的肯定,更坚定了“科芯人”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决心。
眼下,可满足不同品类种植需求的“AIPA”云舱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即将迭代升级到6.0版本的“AIPA”系统也已初具雏形。未来,“科芯人”将继续深耕数字农业领域,扎根经开区,辐射北方现代农业领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作者:韩燕玲